2016年 第08期目录
(1) 红山文化遗址陶人形象的“呼”与“胡”的关系及“胡”的历史沿革 沙颖 (5)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类型 张懿燚 (7) 辽代女性的犯罪问题研究 张敏 (10) 民族语言接触与内蒙古地名——以赤峰地区为例 汪雨 (14) 浅论张库大道形成的历史脉络 王永源 (18) 从“东蔷”到“乌冬”的萨满文化传承 王丹丹 (23) 对明朝宦官制度的法律思考 刘节 (25) 秦汉长安城南之潏河研究 倪童 (28) 衍圣公孔端友南渡考 魏曙光 (32) 从“T”字型帛画看汉代人的生死观 张丽梅 (35) 秦汉西部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王亦秋;韩少卿 (37)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战时军费体系初探 孙涛[1];庞宝庆[1] (40)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思考 蒋秀;杜哲 (42) 大数据与近代史学结合的愿景分析 王一方 (44) 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杨鑫;徐继承 (47)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人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 卢桂梅 (49) 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以中世界基督教哲学为例 崔佳 (51)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向度研究 任太余;杨波 (54) 安东尼奥·葛兰西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马二虎 (56) 阿拜·胡那巴依的认识论思想研究 杜海卫 (58) 个人哲学思想的现实性检验 张金峰 (60) 五四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李栋 (62) 浅析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 王大千 (64)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霍小丽 (66) 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比较研究 崔海波 (68)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晶 杭航;杨文选 (70) 恐怖主义特征探析 王振伟 (7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潮商发展战略研究 郑炜 (75)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张爽;刘梦;伊虹静 (77)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去库存问题研究 戚蓓蓓;周一成 (80) 从性别视角看大众传媒在反家庭暴力中的角色与作用 陈晓燕 (82) 超越知情权——沟通理性下的信息公开 陈进 (85)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德性观及启示 杜乐;罗福敏 (88) 未婚妈妈生育保险权益研究 田卫君;高非含 (91) 马克思主义异化视野下女性消费异化问题研究 张苹 (93) 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不足和意义 安泽龙 (95) 论婚恋诈骗犯罪行为的认定与防治 李芸书 (97)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研究 钱丹凤 (100) “一带一路”战略下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孙晨 (102) 从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入手解决商标俗称抢注纠纷 石玮佳 (104) 加快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茂春 (106) 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解析 盛玉华;杨文仙 (110)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分析 王飔溦 (112) 论市场竞争背景下药品行业的监管与法律规制——以“非法疫苗案”为视角 邢君亭 (114) 应然与实然——中国语境下大学章程法律性质研究 杨培根 (116)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问题分析 姚李佳;宋道军 (118) 论既判力的基准时 张艺伟 (120) 我国PPP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 郑琴[1];贺波[2];罗泽胜[1] (122) 十八届四中全会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改革精神解读 王忠来 (124) 历代《论语》注释梳理与研究 郝泽华 (127)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经》引用及其价值 王雯雯 (130) 浅析《论语义疏》玄学化的注经特色 宋力 (133) 《列子·杨朱篇》与《列子》“二义乖背”之辨析 刘华 (136) 《论语》中孔子乐论之我见 刘世通;胡可涛 (13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伏羲祭祀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河南淮阳与甘肃天水伏羲祭祀的比较 崔晓艾 (14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施雪敏 (143) 台湾报业框架构建和媒体立场分析——以《自由时报》与《联合报》报道太阳花学运为例 杨秀媚 (145) 文博事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刘洋 (147) 从埇桥书法看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徐楠楠 (149) 哲学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 周静 (151) 文学与人性的疏离与融合 张光伟 (153) 青春题材电影传播特征解析——以《致青春》为例 王欣 (155) 《文选》序类不录《离骚经序》原因初探 林冉 (157) 新媒介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的审美特征研究 张佰娟 (159) 寻找路上的“绕”——试论《一句顶一万句》的民间视阈 马雪晴 (162) 试析《在切瑟尔海滩上》婚姻悲剧背后的家庭伦理 阮晓静[1];何磬[2] (165) 试析《死亡的诗意》中林杏花之死的诗意本色 郭倩 (167) 宫本百合子与丁玲作品的比较研究——以《伸子》和《阿毛姑娘》为例 张彤 (170) 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守护者思想的新型解读 雪征 (174)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看《名利场》中利蓓加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 霍韶博 (176) 美的召唤与传承——扎迪·史密斯《论美》探微 王倩 (178) 戴维特语言直觉的认知探析 孙健 (181) 长沙方言词汇演变研究 傅灵;邓文献 (184)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的泛化现象及原因 季颖超 (186) 二语写作产出中的词汇知识研究评述 何微微 (189)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评议 李菲菲 (191) 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与翻译 吴旻昊 (194) 解构主义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张艳 (196) 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 彭杰 (198) “有图无真相”谁之过——基于媒介环境学视野的传播理论辨析 张展 (200) 复合造型观念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体现及当代启示 江文淼 (203) 浅析木版画教学中思维的转换 杨继平 (205) 界首刺绣的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 李远 (207) 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刍议 熊辉 (210) 中央歌剧院版《汤豪舍》的特点与意义透视——以中国歌剧演员的独唱能力为着眼点 路广宏 (212) 试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 安琦 (214) 广场舞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趋势研究 李东旭[1];王栋[2] (216) 钢琴即兴伴奏的音型及其应用探讨 黄晓蒙 (218) 论钢琴演奏思维模式的构建 袁茵 (220) 试析中俄歌词情感表达的同异 单宏健 (222)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特征研究 齐建立;李珊 (224) 民族政策与主流价值观——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分析 王悠 (226) 新建本科院校“创客”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梁柏松 (228)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教代会的应然与实然 顾承瑶 (230)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董馨 (232) 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小学为例 阿拉塔 (234) 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的功能探析 范子泉 (237)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通识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嘉玮 (239) 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李禄峰;郭岩杰 (241)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管理 郭庆瑶 (243) 论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防治对策 严发萍[1];王魁[2];王红雨[3];赵琦兰[4];杨葛君[4] (246)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机制研究 张清华 (248) 慕课时代高校教师的定位与应对 袁荔芳 (250) 异乡之旅 成长记忆——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访学纪要 包红令 (252)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的教育观 范宁雪 (254) 从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看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刘丹 (256) 民族院校创业教育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潘泽江;潘昌健;李秋蓉 (259) 论中韩大学教育主体性差异 杨文军[1];王建东[2];张成钰[2] (26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微 张涵义 (263) 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段专业课内容整合的探讨——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专业为例 李景梅;周建华;王亚慧 (265) 基于网络整合视角的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及策略探讨 郭树林;史利红 (269) 蒙古族学生英语语法教学再思考——以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孟兆芬 (272) 从审美角度探析钢琴教学中体验与表现的作用 万明芳 (274) 元认知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张婧婧 (277) 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